2016-06-02来源:新浪收藏 |
曾巩写《局事帖》的时间,新法依然在持续发酵,元丰改制即是熙宁变法的延续。此前,王安石力排众议,感召宋神宗实行新法,“单挑”北宋王朝,一大波朝廷重臣或因政见不合分道扬镳。这些人当中,我们不得不提到三个江西人在这场改革中的故事。 此三人分别是江西永丰人欧阳修、临川人王安石、南丰人曾巩。 他们同朝为官,又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成员,曾经是京城里能相互照应的乡贤,但却因为一场改革风暴,而最终选择了各自的道路。 前面我们提到欧阳修与曾巩的师徒关系,曾巩受恩公欧阳修提携,关系也不错。那么,提倡新法的王安石又与两人有怎么样的渊源,我们来先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说王安石与曾巩。曾巩比王安石大两岁,两家祖上还颇具渊源,王安石的夫人吴氏的祖母,就是曾巩祖父的女儿,因此两家族之间是世交,还算得上是亲戚关系,但少年时代,王安石与曾巩并未有接触。 直到景佑三年(1036),曾巩随父亲来到京城,才与王安石相识,两人都是少年成名,异地投缘,便结为挚友。 那年曾巩18岁,王安石才16岁。而此时的欧阳修,正好30岁,在朝廷担任充馆阁校勘。 也就是在这一年五月,欧阳修为范仲淹打抱不平上书朝廷而被贬为夷陵(宜昌)县令。这一时期,欧阳修依然是曾巩眼中早有被“膜拜”的偶像,是王安石听说过上百遍万遍的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王安石虽年龄比曾巩小,但他登科及第的时间以及进入仕途的时间都要比曾巩要早,而这与曾巩和欧阳修又有着很大的关系。 从庆历四年到庆历六年两年的时间里,曾巩曾向欧阳修两度推荐了王安石。不得不承认,王安石天生是块做官的料,从30岁开始一直平步青云,在各地做官,所到之处均政绩斐然。 就 当王安石在仕途上顺风顺水的时候,曾巩却过得并不如意,作为当年的“北漂”一族,他科举之路一再受挫。当他还在青灯苦读的时候,比他小两岁的王安石已有 11年从政经历了。但曾巩文章却日渐闻名。两年之后,曾巩及第,在地方州官的位置上做了短暂停留之后,受欧阳修提拔,率先被召入京。 三人之间关系转折发生宋神宗即位之后,此时的王安石也已入朝为官,对于当时政治所暴露的问题,他与曾巩、欧阳修表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态度。而这件事就是涉及到北宋年间,甚至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一次政治体制改革:熙宁变法。 从熙宁元年到元丰三年,这十三年之间,从他们文集来看,彼此书信往来甚少,王安石先后两度为相,曾巩则因反对王安石提出的新法,从熙宁五年开始,先后流年于越州、齐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多地。 然 而,整个熙宁变法期间,欧阳修与王安石的关系,以其说是疏远还不如说欧阳修“无暇以故”。晚年的欧阳修反对新法,却遭到了改革派的猛烈攻击,卷入了一场影 响他晚年声誉的“绯闻案”,对于官场与人世皆已心灰意冷,再三请辞外放,变法轰轰烈烈开展的第五年,一代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在远在颍州寂寥落幕。 作为熙宁变法的延续,元丰改制之后,曾巩重新得到启用,一腔报国热血未冷,再度入京,但与王安石却早已背道而驰,越走越远。在王朝的风暴之下,欧阳修、曾巩与王安石的关系,是北宋改革时局下官场生态的一个缩影。 《局事帖》信文虽言之缓缓,细细品来却力透纸背,124字的背后,却是北宋多变的历史风云与世道人心。 来源:大江网 责任编辑:王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