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争鸣评论 >
  • 邵大箴 :尹沧海的中国画创作

    尹沧海的中国画创作...

    评论 日期:2016-03-31
  • 黑子:书画匠好为人师必自毙

    黑子:书画匠好为人师必自毙...

    观点 日期:2016-03-31
  • 硬笔书法的魅力今何在

    硬笔书法的魅力今何在...

    观点 日期:2016-03-31
  • 民间手撕书法奇人 把写字由笔杆转换到手指尖儿

    民间手撕书法奇人 把写字由笔杆转换到手指尖儿...

    艺海拾贝 日期:2016-03-31
  • 贺友直曾说:画画图什么 无非是名利

    贺友直曾说:画画图什么 无非是名利...

    评论 日期:2016-03-31
  • 画家黄永玉讲述浪荡汉子八年求学路

    画家黄永玉讲述浪荡汉子八年求学路...

    艺海拾贝 日期:2016-03-31
  • 王进玉:没有情感 谈何艺术

    王进玉:没有情感 谈何艺术...

    观点 日期:2016-03-31
  • 齐白石画学道路与赵之谦吴昌硕的暗合

    齐白石画学道路与赵之谦吴昌硕的暗合...

    评论 日期:2016-03-30
  • 黑子:批评家莫做软骨头

    黑子:批评家莫做软骨头...

    观点 日期:2016-03-30
  • 书法家崔靖:浅谈书法学习中的“心法”

    前几天,和一位学书法的朋友在讨论时,突发奇想的谈到了心法的问题。说到心法,古来有之。儒教讲格物、致知、正心。大书家柳公权曾讲过:心正则笔正。明代的项穆也从正心以便正笔,...

    观点 日期:2016-03-29
  • 《伤逝的肖像》创作感想

    姜永安 《伤逝的肖像-中国“慰安妇”写真》的创作初始并不是针对十二届全国美展而创作的作品,实际上是我这几年来在“肖像”这个课题探索上的一个主题性作品形式的呈现,是前期构思“慰安妇”系列创作题材的浓缩。2010年我从中国美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调入上海师范大学,一个偶然,接触到人文学院苏智良教授关于“慰安妇”问题的史料研究,2007年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创立首家中国“慰安妇”资料馆,这是继汉城、东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慰安妇”纪念资料馆。当你面对图像文献时,那种震动彻底击溃你对“慰安妇”这个名词...

    艺海拾贝 日期:2016-03-29
  • 明宣宗的艺术人生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年号宣德)的艺术成就恰恰就被其政绩光芒所遮盖。宣宗在位时期,大学士“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书法家二沈(沈度、沈粲)分别是当时“台阁体”诗文和书法...

    历史 日期:2016-03-28
  • 时下还有真正的书法家吗?

    上海市收藏鉴赏家协会执行会长陈鹏举近日发文说,历史上的书法家,人家并不或者不太看重“书法家”这个称谓,写一手好看点的字是应该的。尽管艺术品行业潜力巨大,但长期存在的制假售...

    观点 日期:2016-03-28
  • 谈谢稚柳代表的笔墨风格 分析鉴定学派的特征

    笔墨风格是书画最本质的内容。能够通过本质来解决书画的真伪问题,是最理想的方法也是最高的境界。但笔墨、气息的把握是最本质的,同时也是最难、最玄的。我们知道,在书画创作中,...

    评论 日期:2016-03-27
  • 刘玉来:物极必反,国画到了转危时刻了

    如果我们说传统国画已经到了危机时刻的话,绝对会有人站出来说不!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前不久看到一篇文章谈到国画的没落,说因为曾抛弃传统皴法将西洋素描手法作皴法使,从而...

    观点 日期:2016-03-27
  • 仿制品是如何做出古瓷中的黄水线与黄水斑的?

    很多古瓷内外会有一道水平的黄线条,线条较宽,色是呈渐浓形,黄线条的一侧有道十分醒目的分界线,越靠近分界线的,黄色越浓。其成因原理同于“黄水线”,区别在于“黄水斑”没有明显...

    观点 日期:2016-03-26
  • 一图一故事:摄影师拍摄出内心世界的多彩

    这组摄影作品来自韩国女摄影师Lee JeeYoung,画面中的场景都是实际摆放搭配出来的。每张画面中的人物都不是面向镜头的,因为JeeYoung从来不是在拍摄肖像,她展示的是她所追求的另一个身份的...

    评论 日期:2016-03-26
  • 黄健生:画家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

    画家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

    观点 日期:2016-03-26
  • 作为收藏家的傅雷:叹现代草草生产 鲜有佳作

    作为收藏家的傅雷:叹现代草草生产 鲜有佳作...

    评论 日期:2016-03-25
  • 鉴赏书法作品的三个基本要素

    鉴赏书法作品的三个基本要素...

    观点 日期:2016-03-25
  • 浅析宋代山水画的特点——黄公望的山水笔墨研究

    方向军 元代绘画中以山水画成就最高。山水画艺术,尤其是水墨山水画方面有了空前的大发展,后人评价元代的山水画曰:“潇洒简远,妙在笔墨之外”,元代山水画在注重皴、擦、点、染等技法,讲求法度的宋代绘画基础之上又有了重大发展。彼从宋人的重造化、重理性,转而重心源、重意象,一变院体画法森严、严紧工整的风格而为重韵致、求天趣、尚逸品的审美追求。画史所谓的“尚气重韵”,是说“淡泊清逸”的元代文人画新格局。 元代山水画不论是赵孟頫“水墨浑染点草草,绿荫环绕清高雅”的《鹊华秋色图》,还是黄公望“层峦叠章碧山青,杂木莽林气宏...

    艺海拾贝 日期:2016-03-22
  • 写我胸中之山

    方向军中国绘画史上有南北两宗之说,但没有西部画派。元赵孟頫题范宽《烟岚秋晓田》时说:“所画山皆写秦陇峻拔之势,大图阔幅,山势逼人”,实际上范宽所画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西部山川,他当时从南京移居终南、太行山中,“对景造意”。人们都知道,终南山、太行山在中国阶梯式的山河大势中处于第二级。近世以来,由于以敦煌为代表的西部文化艺术资源的发现和研究,加之战乱导致的文化中心的西移和许多文化艺术人士的西渐,画界更多的人把目光也转向了西部,以西部山水为基本图式的西部山水画勃然兴起,初具规模并展示了自己广阔的前景。作为一个画...

    艺海拾贝 日期:2016-03-22
  • 李永清的漆“器”与艺“道”

    我所认识的李永清是一个时常埋头于工作室中静思和忘我工作的人。而对于他人的一些对于艺术的说法,他较少介入争论或刻意发表见解,而往往是给予倾听或不经意间的微笑,而更多的时候...

    评论 日期:2016-03-21
  • 心在尘世外——读方向军山水画一得

    吕美立 《读者》曾刊一篇文章,说是一个人在四十岁前受到的都是“聪明教育”,每个人都在比怎么比别人聪明、能干;四十岁之后则应每天变傻一点点,回复心性的单纯,持守平和与顺变之道,才能渐渐回复至婴儿状态,最后光鲜纯洁,不亦乐乎?文章说的是做人处事之道,却也暗合了中国画,特别是中国山水画的“画道”。要画好中国画,画好山水画,一开始循守的是画理、画法、画技,漫漫地要将这些逐渐看淡,才能将画画“进去”,这要看各人的造化和涵养。自从中国画成为中国文人的专擅之画以后,就愈发将中国画的出世和入世推向了一个玄奥的境地。画山水...

    评论 日期:2016-03-21
  • 浅析个人风格与多元文化在中国山水画教学与创作中的关系

    方向军 【摘要】在山水画的教学中,示范性教学是重要途径之一,要正确运用示范性教学,使学生懂古人之理法、自然之理法、创新之理法,才能开拓学生的创造性。 【关键词】山水画示范性教学创造性 在中国山水画教学与创作中,无论学院教学体系还是院体教学体系中,教师以个人风格的示范性教学是山水画教学中的方法和手段之一。教师在山水画教学中通过富有激情的用笔、用墨、用水、用色等一系列个性化示范、演示,所传递的审美情感、审美形式,使学生能直观、真切地感受到山水画的这一创作过程及美感,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无疑是教学...

    艺海拾贝 日期:2016-03-21
  • 从自然之景到心象之境的升华——山水画创作刍论

    方向军 内容摘要:中国绘画史上有南北宗之说,但没有西部画派。近世以来,由于以敦煌为代表的西部文化艺术资源的发现和研究,加之战乱导致的文化中心西移和许多文化艺术人士的西渐,画界更多的人把目光也转向西部,以西部山水为基本图式的西部山水画勃然兴起,初具规模并展示了自己广阔的前景。笔者通过系统研究历代笔墨精髓,融合南北笔墨精神,打破地域界限,阐明山水画创作不是简单地图解时代精神或文化精神,必须运用艺术法则和艺术手法把画家对自然人文思想文化内涵贯穿融汇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之中,从而使之成为生动的气韵流淌在笔墨中,真正表...

    艺海拾贝 日期:2016-03-21
  • 山水画造境观念

    方向军 中国山水画渊源流长,风格繁多,名家辈出。从历史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实物看,山水形象出现于战国之前,滋育于东晋,初创于南北朝,独立发展于隋唐,兴盛于五代、北宋。在慢长的历史阶段,山水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为后世山水画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山水画比人物画稍晚,比花鸟画稍早。早期山水画“空勾无皴”、“水不容泛”,到了五代、北宋,山水画各种皴法齐备,达到了高峰。山水画发展,自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至今,已有几次重大突破与变革。唐李思训、李昭道在画中敷以青绿,创青绿山水画,使山水画发生了一次变革;五代荆浩、关仝又...

    艺海拾贝 日期:2016-03-21
  • 也论笔墨

    我画了近三十年中国画,可以说从学画的那天起就是与笔墨打交道,笔墨是什么,起初并不介意,只不过用毛笔蘸水墨在宣纸上运行,或线条,或点子,或虱染…。后来看古人作品,点划之间觉得很传情的,视觉中的墨线,浓淡、干湿,点的苔点有长有圆,组合在一块儿成了一幅幅画作,似乎感到了超乎物象形状之外的精神气息,古人称之为“形而上”。近来有学者争谈笔墨,有说等于“零”者,一时鼓噪四起,搅动画坛。我作为与笔墨打交道的人,有感而发,写下一点自己的看法。 知笔墨 对世界上的事物,人们都有一个认识过程,对于“笔墨”也一样,从无知到有知...

    艺海拾贝 日期:2016-03-18
  • 中国画创作中的“质”与“量”之关系

    汤知辛 量变引起质变是辩证法揭示的普遍规律,此规律适用于各种事物的变化过程,但应用于绘画特别是中国画创作的过程中,质与量之间的关系却存在着特殊的变化规律。 中国画创作中的质...

    艺海拾贝 日期:2016-03-17
  • 一像之明昧:身体观看到身体描绘

    实对生人的写貌之前,绘画中的“形”与“神”问题只是一个暗昧和孤立的存在,一体相须的“形神”是一个生人形貌特征与精神状态所共同呈现给视觉的信息集合,肖像只有实对于生人的形貌特征与精神状态为对照时才会形成强烈的“形神”结构意识,“形神”成为观察与表现的具体实对,它既是肖像对象;又是肖像方法,也是对这个生命个属性的观照把握。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将人的形貌之“形”称作“第一自然”,而将人的“神”视为“第二自然”,“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人的“自然”属性,即生人“身体”之有,对于视觉而言可谓“第一形”与...

    艺海拾贝 日期:2016-03-17